映画社2016-2018電影備忘

從高應大映画社到高科大映画社,很慶幸自己參與一個社團的誕生,千頭萬緒都寫在以前的網誌裡。重新檢視三年來看過的片單,也張貼出來供參考。給自己的筆記,給下一輪電影愛好的備忘錄。社團選片曾經寫下傳說,關於未來更精彩的篇章,正進行著。

2016 上半年

-期初-真正有影-
03/14 跳格子|姜秀瓊

-社課-電影導讀-
03/09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Jane Campion
03/23 春光乍洩|王家衛
04/06 巴黎我愛你|眾多導演
05/04 悄悄告訴她|Pedro Almodóvar
05/18 夢|黑澤明
06/01 時時刻刻|Stephen Daldry

Continue Reading

《少年歌德的煩惱》雜想

這學期必修「兒童文學」,老師要求每位同學上台介紹一本兒童文學書籍,使我回想了小時候的閱讀習慣。說來慚愧,小學三年級前,我似乎不太喜愛看書,也許是因為那個年代,一年級就有電腦課了,太早接觸電腦,總覺得小畫家吸引我多一點。直至我意識到我該看點書的時候,回過神來已經三年級了,因為這樣,我大致上略過了看圖畫書的階段,直接進入青少年文學的領域。當時學校圖書館內有個顯眼的區塊,收錄了多本「世界名著」,但還是中年級的我通常都會直接晃過那裡,直奔亞森羅蘋及福爾摩斯區,就這樣,我樂於泡在黃色書皮(東方出版社發行的亞森羅蘋全集)的世界裡。

當我發現我對法國怪盜和英國偵探都略知一二時,我終於肯駐足在眾多「世界名著」前,《青鳥》、《小王子》、《茶花女》、《咆哮山莊》、《會飛的教室》、《少年維特的煩惱》、《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麼多選擇,這麼多好書,我記得我第一本拿起來翻閱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理由挺簡單的,因為這書名透露了一點內容,無須看簡介便可以猜想一點點書籍方向,對與錯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它留了白,好讓讀者站在書櫃前發想,讓人有實際閱讀而解出謎底的機會。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影壇不容忽略的名字:麥曦茵

多年前偶然在電影台看了一部電影的開場,對當時自我身分認同還是都市人的我來說,五顏六色的人造光源很快留住我的眼眸,從大場面到小地點流暢的運鏡讓我全神貫注地觀賞,直到這一口氣被廣告打住。遙控器還未轉到洋片台,趁著廣告完畢,我又再次屏氣凝神,等到好戲上場的後一分鐘,電視螢幕右方終於顯示電影名稱,興奮如我,看了看片名,左思右想,究竟《前度》是什麼意思呢?

猶記當時正在準備考高中,無暇在電視機前將電影欣賞完畢,我唯有記住《前度》,留待日後咀嚼。一年過後,拜某手機APP所賜,我看了這部電影,也從此記起了導演的名字:麥曦茵。

Continue Reading

十五年後重看《貝克街的亡靈》雜記

問及很多人,若要從眾多柯南電影揀選出頂尖之作,會選哪一部?統計過後,《貝克街的亡靈》得最多票。近兩日卡通台播出了這部劇場版翹楚,我也跟著重溫了十五年前的經典。

名偵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剛昌是位不折不扣的偵探小說迷,固然對福爾摩斯系列瞭若指掌,這個現象在《貝克街的亡靈》中可說是做到了至高致敬。值得留意的是,柯南一行人來到福爾摩斯家中,看見一張似曾相識的照片,那原是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合照,卻幻化成工藤優作與其好友阿笠博士的樣子。優作身為「繭」遊戲的監製,真實身分為職業偵探小說家的他,在虛擬遊戲中將自己比擬為偶像福爾摩斯,不為過之外,也令人留意到他的好友之所以從醫生變成博士,大抵因為在英文中,Doctor 兼具醫生與博士之意。

Continue Reading

一點一滴侵蝕體制——老笠

老笠 / Robbery
導演:火火
演員:曾國祥、雷琛瑜、林雪、馮淬帆
產地:香港
上映年度:2016年

「要不要加五元換爆炸糖?」這是林雪在片中飾演的經理最常提醒店員的話,說起爆炸糖,不免令人想起2012年由彭浩翔執導的《低俗喜劇》。是也,《老笠》與《低俗喜劇》皆帶有cult味,亦都以黑色幽默路線控訴現社會現象,綜觀近五年的香港影壇,實有愈來愈多關注本土或以香港事為主題的電影,且今年才約莫過半,已有三部深具話題性的電影相繼在臺灣亮相,《選老頂》、《樹大招風》、《十年》,再到本屆高雄電影節中的《老笠》,可說是讓港片迷大呼過癮,也讓人看見香港政局處在非常時期,影人將政治梗運用為電影題材的創作力。

說回《老笠》,本片還有許多向電影致敬環節,《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暗花》裡的對鏡開槍、《華爾街之狼》裡的富豪站姿、《黑色追緝令》裡的洗手間橋段等等,呼應經典也對照時事,除了為電影增添趣味,也間接比喻了當前香港設身混亂局勢中對往昔的緬懷,用輝煌的集體回憶作為精神糧食。

本片為導演火火(本名:李家榮)第三部執導作品,在映後座談時他指出自己的前兩部作品較屬愛情片,他以為一個新晉導演拍愛情片會比較歡迎,實則不然,於是到了第三部電影才交出了一個大膽瘋狂的劇本。從《老笠》向眾多電影致敬來看,可以想見導演本身的自我修練,這明顯地體現在本片的色調上,無一不是經過深思熟慮,考量角色內心及環境氛圍所調製出的配色。

Continue Reading

消沉中伏藏猛烈生命力——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 世界から貓が消えたなら
導演:永井聰
演員:佐藤健、宮崎葵、濱田岳
產地:日本
上映年度:2016年

討論電影譯名,時常成為影迷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不同地區因為其文化脈絡、語言環境及商業手法,在翻譯電影名稱上不盡相同。向來我最鍾愛臺灣的譯名,但這次更加讚揚香港的發想,電影《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在臺灣譯作《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在香港譯為《當這地球沒有貓》。

《當這地球沒有貓》很快令人聯想到陳奕迅的歌曲《當這地球沒有花》,這首千禧年推出的歌曲,當時林夕還未大量書寫關於佛理的歌詞,《當這地球沒有花》有著一份極深的執著和牽掛,副歌第一句「當赤道留住雪花、眼淚溶掉細沙,你肯珍惜我嗎?」大抵赤裸地展現了這份貪著的心態。多年後,《當這地球沒有貓》延續這闋詞,帶出了主角執迷於生死的狀況,亦承接了經典歌詞的內容,留給觀眾較大的想像空間。反觀《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似乎顯得太過直接,很容易破題,讓人認為這即是一部描繪消失與愛惜的電影。

Continue Reading

牽繫一生的價值觀——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 / Mountains May Depart
編導:賈樟柯
主演:趙濤、張譯、梁景東、董子健、張艾嘉
產地:中國
上映年度:2015年

兩年前看賈樟柯《天注定》,電影中的四個段落皆源自近年的社會案件,導演運用其關懷及批判的角度詮釋了被眾人漠視的當代中國現象。這回抓緊「時光的游子:賈樟柯專題影展」欣賞了2015年佳評如潮的《山河故人》,與前一部作品《天注定》相比,賈樟柯對社會的關注度不減,但時間橫跨過去與未來,闡述了他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代數問題,還是幾何問題?」總之都是關於數字的問題,關於錢的問題。前者指的是上世紀末期,中國經濟起飛,無論政策抑或人們都開始相信個人資本,擁抱現代企業的經營模式。而後者,即是被張晉生明說了的三角問題,他、沈濤、梁建軍糾纏不清的感情,其實也因為沈濤選擇了駕著新車、穿著時髦皮衣的張晉生而暴露了金錢名利作為影響那一代人擇偶的關鍵。

Continue Reading

玩社團的日子

高三的時候,立志大學的社團首選是電影社,未料到自己考上高應大,這個學校網頁沒有任何一個與電影相關社團的學校,有些訝異,也有些失望。好在一次悠閒的下午,到圖書館尋找書籍時,偶然得知「高應大映画社」期初放映會的資訊,那張海報至今我仍記憶猶新,圖像方面,星空中兩隻手交會,像極了《創世紀》的二次創作,說明映画社為新成立之社團;文案方面,「與電影有約」一語道破高應大的電影世紀即將來臨。

我彷彿看到了一道光,一道分開亮與暗的光。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