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耀明《這麼遠那麼近》凝視張國榮【春光乍洩】

我著迷於一點一點不同色彩的光,這些光,有繽紛的,也有黯淡的,它們其中之一若缺少了,便不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維多利亞港在漆黑時刻,由於人造光源的襯托,顯得格外炫目。還記得小時候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春光乍洩】的片段,整場的調性既幽暗又陰鬱,最燦爛的景只在車水馬龍流動的街。以前不理解電影的涵義,留住印象的即是王家衛鏡頭下影出的光。

或許是因為片名【春光乍洩】容易記取吧,好長一段日子,這四個字堆積於心裡深處,直至近年才再次回味了電影。終於明白導演為何選擇昏黃色作為首要佈景,原是透過光,間接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情緒,些許無奈、看似空虛、無比墮落……人生每到了下一個階段,經歷和心智總會影響我們面對嶄新生活的態度,就算是舊時曾經遇到的人事物,用一副全新的眼鏡去觀賞,得到的啟發和結果也會不盡相同。王家衛的電影之所以撐得住歲月考驗,不會被時間洪流沖刷到銀河,就在於它們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以【春光乍洩】為例:一個孩子看【春光乍洩】,也許被嚴謹的美術設計所吸引,想把電影放慢速度細心看過;一個青年看【春光乍洩】,也許糾結於情感苦澀的一面,認為愛情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東西;一個社會人士看【春光乍洩】,也許發現當中濃厚的政治寓意,接著不禁感嘆。

Continue Reading

追之不得

四月初,周圍瀰漫著愚人節氛圍,可惜這個日子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應該開心的時候。因為,身為張國榮的歌迷╱影迷,到這日總會陷入無限愁思。

張國榮在演藝界的成就,叫世人難以忘懷,他創造了一個後繼無人可攀的巔峰。而有幸親身欣賞到他動人演出的觀眾,私以為是非常好運的一代人。張國榮之於香港,是璀璨都市的代表人物;之於華人、之於全世界,是可被稱上「文化英雄」的神級藝術家。在他墜樓的那年,亦隱約帶出了香港絢麗光輝漸漸黯淡的意涵,原因攸關中港CEPA協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當今許多人回顧2003年,不禁感嘆:或許張國榮為香港的美好歲月劃下了終結句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