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再正常不過了——維多莉亞

維多莉亞 / Victoria
導演:Sebastian Schipper
主演:Laia Costa、Frederick Lau、Franz Rogowski、Max Mauff、Burak Yigit
產地:德國
上映年度:2015年

前陣子看《最後的馬拉松》,劇情大致上以體育好手的人生故事為經,以探討德國療養院的利與弊為緯,勾勒出白叟先生活到老跑到老、願意付諸行動讓理想成真的「熱血」故事。今次看《維多莉亞》,電影依然在工藝設計精緻的德國取景,但熱血瘋狂的,是一個從西班牙獨自到柏林打工的少女Victoria,和她在酒吧外邂逅的四個「兄弟」。

第65屆柏林影展於二月中落幕,《維多莉亞》最終榮獲「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可謂實至名歸、貨真價實,片長共140分鐘,採「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刷新了One Take影片的長度紀錄。除去了後製時期的剪輯作業,誠然挑戰了觀眾(至少我)看電影的習慣。一鏡到底雖然被貼上了「炫技」標籤,不過前製時期整體的調度和場面切換的路線規劃卻更是場考驗,看完《維多莉亞》後,讚嘆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掌鏡功力,從凌晨到破曉,穿梭柏林大街小巷20多個地點,覓不得特別明顯之缺失。但這是把雙面刃,在不剪輯的情況下,電影理當無法做到簡練,一些全無劇情推進的部份讓電影冗長化,顯得拖泥帶水。

Continue Reading

造型團隊完美典範.Rachel McAdams

頒獎典禮過後,誰得了獎,誰成為了遺憾之選,或許並非媒體報導的焦點,電視新聞和平面報章雜誌記者爭先恐後採訪的,當屬四面八方的造型大師,翻開隔天的日報,編輯們花最多心思構想的、佔據全頁篇幅的,總是哪個明星被譽為紅毯第一帥,當晚第一美。從我對大型頒獎盛宴有印象以來,舒淇的打扮,似乎沒有一次是不得體的,髮型、妝容、首飾、服裝、配件、鞋靴,各個環節相互襯托,讓我誤認這些時尚設計只為她一人。

而在國外娛樂圈裡,我十分留意Rachel McAdams,不僅因為她參演的某些電影值得一看,她出席每項活動的穿著,都是經過造型團隊細心規劃的。平時很少關注花邊新聞的我,只要標題寫上了「Rachel McAdams」,無論內容多麼枯燥乏味,我都會點進去一字不漏地讀完,再看看她近期的模樣,「呀~用優雅大方來形容她,依然毫不違和!」

從網站E ONLINE整理了15張Rachel McAdams’ best looks(驚嘆!)

Continue Reading

無法阻止魚游泳——最後的馬拉松

最後的馬拉松 / Back on Track
導演:Kilian Riedhof
主演:Dieter Hallervorden、Tatja Seibt
產地:德國
上映年度:2015年

《最後的馬拉松》聽起來像是人在風燭殘年時,進行的最後一場比賽,由此可以想見,本片是一部以白髮老人為題的電影,講述曾經在墨爾本奧運摘下金牌的馬拉松好手,希望再戰跑場的故事。收到這部電影的觀賞消息時,我猶豫了半晌,因為勵志片向來較少被我填寫在清單裡,或許跟我本身非為樂觀主義者有關吧~

然而,將本片全然定義為勵志電影實在有失公平,它雖催淚也富含人生哲理,但導演在劇情方面賦予其他值得探討的議題,讓電影增添了幾分厚度。

Continue Reading

自學,將不再是被中產階級綁架的名詞

受朋友之邀參加了「五月Last Friday x Youth國高中自學生」的聚會,我應該是所有出席的人裡,唯一不擁有「自學生」身分的人。我剛考完大學,處在申請學校的階段,一切看起來都像是要繼續活在大多數人會走的選擇內,這是因為我決定報考最適合我的科系,其中的課程規劃能夠給我帶來滿足和喜悅。

不過,提及我對自己的認同,我從不覺得我是一名正常的學生,反倒傾向用「教育體制內的暴民」來形容自己。認識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國中發生了什麼慘痛的事情,讓我對教育體制徹底失望,而且令我萌生踏入教改、為教育盡一份心力的意念。再者,我也喜歡和習慣透過學校以外的資源,例如網路、講座和各式各樣的書籍來擴充我的學習範圍,有時候讀艱深的研究類書刊,雖然囫圇吞棗的成分不少,但我仍很用心地去探討學問,很多學校不會教的知識,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學來的。這樣,我可以稱上「半個」自學生吧~

Continue Reading

17歲末滑過新浪潮

距離十八歲差不多只剩一個月了耶~這年恐怕是我有生以來最認真讀教科書的一段日子,學校下課後直奔補習班,忍受不怎麼美味的晚餐,段考模擬考輪番上陣。嗯,在臺灣倘若你沒有經歷過拚大學的黑暗歲月,人生似乎少了點什麼?就是少了「體制化」的經驗吧,像我這種從小到大都不太安於教育體制的學生,真的讓我在17歲好好玩按照規則玩一場升學遊戲了。

Continue Reading

探索身世1997系列之英倫搖滾

暫離網誌的三個月,我埋首準備升大學考試,無暇關注哪部好電影即將上映,也沒時間細聽哪張新專輯風靡全球,幾乎是零娛樂生活的~於是我翻箱倒櫃,把幾張唱片上的灰塵輕拂而淨,重聽舊時曾是排行榜冠軍的大碟,又,因為我出生於1997年,對這年發行的專輯倍感親切。

1997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正要起步,但人類在音樂創作上的爆發力卻開始倒退。這一年,誕生了兩張被稱為「Britpop最後巔峰」的神作:The Verve【Urban Hymns】、Radiohead【OK Computer】,這兩張專輯各有千秋,各有擁戴的樂迷。經過了十八年,後者仍活躍於當今樂壇,且已成為殿堂等級的樂團,更是每個自認文藝愛好者十分推崇的團體。至於前者呢,The Verve在發行【Urban Hymns】之前,就已宣布解散,所以此張專輯可說是他們重返音樂界的作品,亦是他們送給英國搖滾盛世尾聲的禮物。

其實這兩張專輯不僅為英國搖滾留下完美印記,還具有劃世代的意義,由大碟名稱來解讀,便可見一斑。

Continue Reading

如獨奏曲般餘韻動人——曼哈頓戀習曲

曼哈頓戀習曲 / Begin Again
導演:John Carney
主演:Keira Knightley、Mark Ruffalo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4年

一個正面臨事業低潮的中年男子Dan,一個剛遭遇男友移情別戀的年輕唱作人Gretta,兩顆失意的心在酒吧邂逅,她毫無預警的被好友拱上台唱歌,台下的他喝著威士忌,原本滿懷感傷的爛心情因為那曲「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而有所轉變,視線清晰了,精神活躍了,想著唱片經紀人這個曾經使他生命輝煌的職業即將再度燃燒,她一邊唱,他一邊憑空設計樂器和編曲的鋪排……

《曼哈頓戀習曲》的電影拍子如慢情歌般不疾不徐:導演透過分次效果來處理「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第一次在開場時僅是引出Gretta為一位甫失戀的業餘唱作人,第二次在電影行至二十餘分時,才正式且完整的交代好兩人背景。這樣的段落安排,不那麼直白的起始,或許是導演賣了點關子,讓觀眾有持續觀賞的興致與期待,後段角色設定全然揭曉了,觀眾便可以隱約地掌握劇情走向,隨著兩人的步伐感受音樂無邊無際的渲染力。

Continue Reading

愛是纏綿也是恬靜

小時候愛聽的國語流行歌,隨著時光的轉換消逝,都被新接收的旋律一一疊過去了。舊的專輯,堆在臥室裡最不起眼的角落,上頭還壓著幾本厚重的參考書,播放器許久未吸它們入內,不知道那些曾經陪伴我睡眠的CD,會不會像掉了零件的音樂盒,殘缺不全,音符脫序,偶爾還發出吱吱吱的聲響,提醒我對以往的最愛有多殘忍。存在電腦軟體裡的舊播放清單,要不是更新時自動消失,就是無心聆聽,藉著佔據記憶體的理由,早已銷毀得一乾二淨。

唯獨這一首,無論我換過幾支walkman或手機,都一定會騰出空間讓它安好的駐進去:王菲1998年《紅豆》,收錄在【唱遊】專輯的第九首歌。忘卻了是什麼情況下首次聽這首歌,琅琅上口K歌之故,聽一次便恆久記起來了。《紅豆》不若當今人們寵愛的情歌那般撕心裂肺,也不像刻意販賣慘情的苦情歌,是一首十分輕柔的情歌,簡簡單單的編曲,更能引出心裡悠長的思念。

Continue Reading